专家指导分析:十则高考作文素材思考感悟及适用话题

  一、余秋雨是是非非三十载

   余秋雨无疑是30 多年来中国文化界最富  争议且争议最为持续的人之一。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余秋雨也曾对这些“争议”颇为诧异,认  为争议从未与他写作和演讲的观点有关,却聚焦在另外三个方面:一是在“文革”中从事过  写作,二是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文史差错”,三为“文化人不该上电视”。但在四川大地震  中“事不关己”的言论和最近的捐款质疑无疑将这种争议面又一次扩大,这次,无关文学,  落在人品。

   5 月23 日,余秋雨老冤家萧夏林的博文《余秋雨20  万假捐款“真相调查”》被国内著名博客网“博客中国”置顶,在这篇数万字的博文中,作  者认为余秋雨在2008 年的汶川地震捐款属于“虚拟虚构捐款”,并指责余秋雨借国难炒作自  己。这篇博文被多家论坛及博客网站转载。

   【思考感悟】

   近年来,名人成了众矢之的,其负面新闻频频见诸  报端,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消息的真假对错,但名人务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因为作为公众人  物,你所代表的并不是单个的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种舆论的导向,稍微不慎,就可能误导一  大群人。文化思想界名人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更应该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  敏于行而讷于言。

   【适用话题】

   “名星”、“名人”、“炒作”、“修养”、“道  德”和“焦点”

   二、赵本山批评春晚审查

   5 月28 日,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  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中央电视台的审查永远是这样的,观众都笑翻了,  就他们几个(指审查者)脸永远是青的。”

   赵本山表示,春晚给13 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  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  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  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  呢?又剪。“他听十遍他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

   【思考感悟】

   央视春晚举办26 年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  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  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  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赵本山批评春晚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性,  积极献言献策,而被挑战者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适用话题】

   “权威”、“批评”、“纳谏”、“责任”、“体制”和“勇  气 

   三、吉林松原高考舞弊禁而未绝

   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近年来却因为高考舞弊案  频出,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大众的视野。源于多方面的压力,今年高考松原高度重视,  成立了由教育、公安和电信等18 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挂帅,严抓高  考舞弊。然而,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先是爆出了考生抢试卷抄袭事件,后又有  两名教师因出售作弊器材而被抓捕。据媒体调查,松原抄袭舞弊成风,社会风气极端不正。    考场内,监考老师不敢深管;考场外,家长高谈阔论话作弊技法;考试后,学生谈论最多的  话题也是作弊。用一位父亲的话说就是,“现在这学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荣。”

   6 月17 日,松原市政府首次向媒体公开回应:松原市今年高  考过程中共查出违纪考生33 人;高考结束前,公安机关相继破获兜售高考作弊器材或利用现  代通讯工具传递高考答案案件14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4 人,收缴窃听、窃照、无线语音发  射装置683 套。

   【思考感悟】

   高考疯狂舞弊,除了考生的个体素质,更多的是社会不正之  风在作怪。如果社会的大环境不能培育公平,不能彰显正义正气,治理高考舞弊则是缘木求  鱼。老实人吃亏,投机者得利的社会氛围,对循规蹈矩者是一种打击和伤害。扭曲的价值观  下,便是扭曲的病态行为与世风。以升学率论成败、数字出官员的冲动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  公与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高考群体舞弊发生的直接原因。

   【适用话题】

   “高考”、“公平”、“正义”、“和谐”、“风气”和“教  育” 

   四、罗京谢幕,音容永存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9 年 6  月5 日不幸逝世,享年48 岁。罗京作为《新闻联播》的领军人物,政治坚定,德艺双馨。在  26 年的播音主持工作中,罗京形成了沉稳、大方、庄重的播音风格,深受全国电视观众的信  赖和喜爱。他不可复制的声音,不可复制的脸庞,成为《新闻联播》永恒的象征。2003 年,  罗京当选全国十佳岗位能手,自2004 年到2008 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最佳播音主  持人。罗京是新闻从业人员永恒的榜样,他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标志着“一代  国嘴”时代的结束。

   【思考感悟】

   罗京去了,让所有喜欢他的观众无比悲痛。人们悼念罗京,  不仅因为他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更源于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乐观和关心民众的拳拳爱  心。罗京的去世,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明白了“活着是  一种幸福”的真实内涵。健康是福,拥有健康你就拥有了生存的根本;而踏实工作,真诚做  人,就等于为自己树立了一块鲜活的丰碑。

   【适用话题】

   “名人”、“人生”、“价值”、“偶像”、“生命”和“健  康” 

   五、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身亡

   5 月23 日早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老家金海市峰下村附近  登山时跳崖自杀,送至医院后不治身亡,终年62 岁。随后秘书在他的电脑中发现一封简短遗  书。韩国联合通讯社等媒体在对卢武铉的遗书分析后认为,卢武铉选择死亡的最大原因,是  检察机关对于他涉嫌收受巨额贿赂的调查。

   卢武铉1946 年8 月6 日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一  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他曾就读于韩国釜山商业高等学校,后经过刻苦自学成为律师。1988  年,卢武铉当选韩国第 13 届国会议员,由此正式踏入政坛。2002 年 12 月,他在韩国第 16  届总统选举中,当选为韩国第16 届总统。2008 年2 月,他卸去总统职务后,返回老家峰下  村。2009 年4 月30 日,卢武铉从老家来到首尔,以“综合受贿罪嫌疑人”的身份在瑞草洞  大检察厅接受中央调查部的调查,成为第三位受到检方调查的韩国前总统。

   【思考感悟】

     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这位从底层走向成功的榜样和以清廉著  称的政治家就这样走完了生命的历程,让人可悲,可叹。知耻莫乎勇,卢武铉走上绝路,说  明他有良知与廉耻感。他知道,亲属的腐败辜负了自己当初对国民的承诺,自己的荣誉已遭  受巨大损害。为求得个人解脱,他选择了自杀。对这样一个视名誉重过生命的人的逝去,我  们表示悲伤与敬佩;从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来讲,卢武铉被秋后算账,也许是一个进步,虽  然他的自杀未免让这一进步过于悲壮。

   【适用话题】

   “名人”、“名誉”、“道德”、“清廉”、“生命”和“民  主政治” 

   六、知人亦自知的鲍叔

   管仲谈到他与鲍叔之间推心置腹的友谊时说:“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被囚禁时,鲍叔向齐桓公鼎力举荐管仲,并得到重用,  官居鲍叔之上。管仲执政期间,凭借齐国的海滨条件,使得物流畅通,聚集财富,兵强马壮,  国泰民安。齐桓公所以能称霸春秋,统领各路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多亏了管仲的勤政、  智慧与谋略。

   【思考感悟】

   管仲有许多令人难以容忍的“缺点”,又极度“自私”,鲍  叔都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与同情,没有因管仲的表面缺失而遮蔽其本质,更没有影响鲍叔正确  地评价管仲的智慧与品德,他不但向齐桓公不遗余力地举荐管仲,而且自己甘居于下。这是  一种高度的友谊与信任,一种不折不扣的高风亮节。鲍叔用他知人亦自知的本领,给我们上  了一堂为人处事的好课。

   【适用话题】

   “友谊”、“朋友”、“伯乐”、“人材”、“道德”和“修  养” 

   七、不比为贵

   22 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  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  十年。十年中,他的生活收入非常低,30 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已经是月收入几十  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  别人差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35 岁的  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  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

   【思考感悟】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  人比财富比成就,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  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同时,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目标,因为它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受,  这样才不会因羡慕别人的生活而迷失自我。

   【适用话题】

   “攀比”、“幸福”、“立志”、“目标”、“心态”和“执    著” 

   八、冯亦代“淬火”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  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 年,26 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  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  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也有从我来的。我  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  小说翻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恰恰是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  冯亦代走上了散文与翻译之路,成了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  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

   【思考感悟】

   剑被“淬火”,而成名剑;人遭刺激,恍若醍醐灌顶,终成  大器。冯亦代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欲为诗赋奋斗一生,却遭冷水一盆,幸运的是他能及时醒  悟,并由此转变方向,受益一生。由此看来,人有时候还是应该泼泼冷水,当然这个冷水必  须是充满智慧和卓见的。但是,“刺激”并非万应灵丹,也不是在人人身上都可以运用,关  键还在于自己。

   【适用话题】

   “批评”、“成功”、“成材”、“远见”、“教育”和“扬  长避短” 

   九、“苏必克陷阱”

   一次鸡尾酒会上,主持人宣布拍卖一张千元大钞,大家以50  元为单位互相竞价,出价最高和第二高的两人,都要如数付给他所开的价钱,但只有前者获  得这张钞票。接下来,大家开始此起彼伏地竞价。当价钱抬高到500 元时,只剩三四个人在  竞价。最后,只剩下甲乙两人相持不下。

   当甲喊出“950 元”时,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 元。”  会场里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主持人转而得意地看着甲,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甲咬一咬  牙,说:“2050 元”。人群里出现更大的骚动。此时,只见乙摆摆手,表示退出这个“疯狂  的拍卖”。结果,甲付出2050 元买到那张千元钞票,而乙则平白付出1050 元。两人“平分  秋色”,各自损失的1050 元都入了主持人的荷包。

   这就是著名的游戏“苏必克陷阱”,它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苏必克发明的。

   【思考感悟】

   现实生活中的此类“陷阱”比比皆是。开始,大家都想以廉  价而容易的方式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是最后的价钱。直到付出过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  才发现掉进了陷阱,为了挽回面子或者处罚对方,也为了挣脱困境,只好一再增加价码,结  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为避免落入人生的“陷阱”,就要克服贪欲,杜绝贪小便宜心理。  

   【适用话题】

   “骗局”、“陷阱”、“理财”、“投资”、“欲望”和“竞  争”

   十、“毛遂自荐”与“毛遂自刎”

   在中国历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  自信和勇气,凭借胆识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  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这就是“毛遂自荐”。

     但是毛遂之死却是个悲剧。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  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  年,燕军派大将军粟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  非统率千军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  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思考感悟】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  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毛遂自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  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适时表现,因为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到哪里都能得到赏识的。毛遂  自刎也启示我们,一个人要学会拒绝,要扬长避短,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面对自  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说“不”。

   【适用话题】

   “人材”、“伯乐”、“表现自我”、“用人艺术”、“扬  长避短”和“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