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人 不 爱 中 等 生 高中生活很长时间了,学习 的忙碌,生活的琐碎,使我们每个同学都筋疲力尽,人人将近成为“国宝”。据我了解,随 着生活相处的时间长了,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烦恼。 好学生遇到学习中深层次问题的烦恼,后进生因为“哥们”情义处不好而头疼。而中等生却 既有学习上的烦恼,又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因为“人人不爱中等生”。那所有人都会问为什 么呢,身为中等生的我,虽身在此山中,但经过无数例证彻头彻尾的“分析”,小有拙见: 从好学生的观点来看:小A 身为班内“精英”,他志 向远,抱负大,不满足,对自己要求严格,有恒心,有毅力;学习刻苦,效率高。小B 跻身 班内中等,志向也远,抱负也大(但和小A 差一个级别),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恒心,没毅 力,学习苦,但效率低,而且易满足,很自负。如果将他们俩个放在一起,天长日久,予盾 就会显现出来,小A 首先身为好学生,学习压力巨重,无遐顾及其他事宜。小B 又丞待进步, 而又知识不足,所以有事没事就得向小A 问几个问题。小A 呢?碍于面子,只好“耐心”讲 解,讲完了再表现一下谦和:“以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问我吧!”他这一谦和,可能就 把实在的小B 的积极性鼓动起来。这样小B 没有问题也会和小A 闲聊几句,让小A 怒积于心 中,小B 还满不在乎,认为小A 和自己就是知已。更有甚者,小B 在自己有丁点进步时,洋 洋得意,喜形于外,向小A 炫耀自己的“功绩”,大有班门弄斧之意,尽显落迫文人的酸腐。 是矛盾,迟早要激化,小A 为了保住自己的成绩,不再将冤气、怒气憋闷心头,又不好破坏 同学关系,就找个理由寻个机会,立刻将小B 抛到千里之外。好学生与中等生,他们性格不 同,志向各异,好学生更瞧不起中等生的阿Q 精神,瞧不起中等生的不懂装懂,瞧不起中等 生的中庸低能,所以好学生不爱中等生。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自此,好学生与中 等生只得各自扬鞭。 从后进生的观点来看:再从小B 讲起,小C 为后进生,不用说:从没想过学习,上学是父母逼着来的,每天就是玩各种高科 技(PSP、MP5、Cellphone),上课“校园江湖”或“与周公约会”,下课则和自己那些“哥 们”、“兄弟”,打架、吸烟、闲逛。总而言之,除了学习,这斯什么都干。这可委屈坏了 小 B,因为小 B 平常自命清高惯了,突然来了这么个人,他可摆脱不了那种酸腐。首先小 B 以“普渡众生”的心态,“狼外婆”的虚情假意,来苦口婆心的劝说小 C,“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的说教式开导小C,满以为小C 会感动的涕泪交流。可人家小C 呢,根本不理他这 一套,心想:“你算老几,来教育我了,自己也不照照自己。”这样,小B 换来小C 的冷面 孔,知道自己再这么喋喋不休就会让小C 暴K 一顿,也不自讨苦吃转过头,面对自己的“圣 贤书”。可他哪里读得下去呢?上课一会儿看小C(小C 在那玩他新买的Cellphone),一会 儿又想:“他这样会影响我学习,我是否要向老师打报告呢?可打小报告不是咱这清高人干 的事啊,可„„ 就在这反复思想斗争中,一节课过去, 一天过去了„„终于小B 鼓起了勇气,放下了“清高”的身价,雄赳赳地走向老师办公室走 去,向老师汇报了小C 这段和他同桌的各种表现,并要求老师给他调换座位。老师同意了并 等他走后叫来了小C,狠狠地教育了他一顿。小B 又开始担心害怕:“小C 不会受老师批评 后对我打击报复吧?”小B 越想越怕,两股生风,战战兢兢。这时,小C 回来两眼怒视小B, 但什么也没说。可小B 早已吓的魂飞魄散。此事过后,小C 虽记恨小B,但毕竟是同学,小C 也没再追究下去。但小B 的“阶级局限性”让他整天提心吊胆的,见到小C 就躲着走,只是 怕小 C 找自己麻烦,整天愁光满面的,根本没把心思用于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从老师的观点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呢,希望每一个自己教出来的学生都成绩斐然。虽一心想着“一碗水端平,”但人之常 情,对好学生有所偏爱;后进生虽说缺点甚多,但在像体育、卫生等方面有些特长,面且老 师总从教育改变,发掘他们潜力的角度出发,所以也不鄙弃他们;而中等生,“纷纷众生平 庸面”,教师谈不上喜欢,虽然这类人过于平凡,而潜力挖掘度又过小,有时又能会提出很 多要求。这也让老师着实头疼。他们没实力,没能力,没竞争力,完全的“三无”产品;他 们有嫉妒心,有“清风傲骨”,有毛病缺点,纯粹的“三有”学生。满脑子都是别人不好: 好学生目中无人,坏学生仗势欺人,老师偏袒他人,父母赞赏旁人;面对老师批评教育,满 脸不服气,面对同学的建议,全然不放在心上;看见好同学与老师交流经验,一幅貌视他人 的样子,心想:“只会溜须拍马,学习好也是奸诈小人”;听见后进生上课下课谈琐碎,便 又想:“会不会在侮蔑我呢,这帮败坏学风的差生!”显而易见,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偏 爱这种学生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等生之所以不 受众人欢迎是有原因的。有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就是揭示了这个道理。中等 生总有目标,但确从没有一个持之以恒,付诸于行动的终极目标;他们总是踌躇满志的呐喊 着“我要好好学习”,但却从没真正蹋下心来努力学习;他们总是很疲倦,比学疯的人累, 比玩疯的人累,因为他们总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因为他们总看着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负责评 论指责。所以中等生会这样累。 你是中等生吗?你是 否有这些毛病呢?试着改变自己吧,别把世界禁锢在狭隘的印象中,让自己爱他人,他人才 会爱自己,用实 践打破我 的定论,大 声告诉我: “人人都爱 中等生”。 作者: 侯佳宁(河北省武邑一中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