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元旦,我们家的一条喜讯传遍了四里八乡:我的小姑成凤考上 了县里招考的公务员,成了国家干部! 在以前,这可是 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一个农民,说什么也不可能到县里去上班呀,更不要说当干部了。 可现在,这竟然成了现实。小姑由一个农村姑娘“突变”成了国家干部,怎不让人兴奋激动 呢! 小姑从县里拿回报到通知的那天,我们全家三代十 多口人聚餐,为小姑庆祝送行。六十多岁的奶奶捧着那鲜红的通知笑得合不拢嘴。望着小姑 那喜盈盈的笑脸,我不由得回想起小姑这几年的经历„„ 小姑“成凤”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听奶奶说, 小姑原本很争气。她小学毕业的时候,乡中学只招两个班。我们村小学毕业的有三十多个, 只有小姑一个人考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后,小姑又顺利地考入了县城的高中。可是,谁能料 到,小姑上高中后,学习非常刻苦,可成绩就是不好。成绩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偏科:语文、 英语、政治等课程小姑很拿手,可就是数学不行,影响了总成绩。小姑接连考了三年,都因 为数学拉分而落榜了。最后,小姑只好放弃了升学的打算。 升大学无望的小姑回乡的那年,已经21 岁了。村里与她同龄的姑娘们都有了对象,大多数都 出嫁了,有几个还有了孩子。像小姑这样的“大龄女青年”要放在别人家真得愁坏了。奶奶 也不例外,整天地唉声叹气,逼着小姑找婆家,小姑就是不松口。奶奶没办法,只好给小姑 规定,如果到 25 岁还干不出名堂来,就得无条件出嫁。小姑很痛快地答应了。 小姑回乡的那年秋天,自作主张地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自学考试,这在农村可是新鲜事物。哪听说有在家里上大学的道理。村民们议论纷纷, 说是老高家的成凤上学上傻了,没考上城里的大学,要在自己家里上大学!小姑也懒得给他 们解释,不声不响地搞起了自学。小姑根据自己的爱好,报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她来说, 学起这个专业来真是游刃有余,不费吹灰之力。两年的工夫就完成了全部十二门课的考试, 全都以高分合格,很顺利地拿到了专科毕业证书。可这证书管什么用呢?由于人们的偏见, 小姑的大专毕业证书只好躺在抽屉里睡大觉。但小姑并不在意,接着又报名参加了本科阶段 的学习。还是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过了全部十门课的考试,就等着参加论文答辩了。这 时候,离奶奶规定的最后期限不到半年了。 就在奶奶将 要下最后通谍的节骨眼上,传来了国家公开招考公务员的消息。特别强调的是不限制身份, 农民也可报考。小姑喜出望外,立即赶到县城报了名。奶奶说:“也好,愿报名就报名吧。 报了名再叫人家糊弄了,也好收了心,安稳地找个婆家是正经。”爷爷却极力地支持小姑, 说:“只要你有能力,我们国家是不会埋没人才的。好孩子,不要怕,好好 考。” 爷爷实在是多虑了,小姑怕什么?凭着这四年自 学打下的扎实功底,小姑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绿灯,杀入总决赛,成了她所报考岗位的三位 竞争者之一。接着,小姑靠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圆了自己四年来的一个梦想。 “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鞭炮放尽,奶 奶一声吆喝:“入座!开席!”大家团团围坐在大圆桌前。奶奶举起酒杯,发话了:“今天, 成凤成了公家人,国家干部。可是真正的“成凤”了。给咱老高家争了口气。我这老脸也有 光了!来,这第一杯酒,祝贺成凤成了真正的凤凰。我从来都不喝酒,今天高兴,说什么也 得喝两杯。来,我带头,都干了!”说完,奶奶一仰脖,一饮而尽。小姑打趣说:“妈,您 少喝点。我还等着您给我找婆家呢!我今年都 25 岁了,要不,就嫁不出去 了!” “哈哈哈哈„„”全家人都乐开了怀,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