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短而又几乎被丢弃的人生宝典《弟子规》,读过的朋友请发表下感想:
【我的呢称】:
【我的性别】:
【我的读后感】:
;没有读过的朋友们请你读并收藏,她能改变你的人生!
![]()
|
22#发表于:2010-12-17 09:43:46 - IP:183.16.*.*
RE:人生的宝典:《弟子规》!读过的请登记,没读过的请读!在家庭里面,我们当子女的,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劝谏,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劝别人的态度也要正确,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劝,我们要了解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当劝不听的时候怎么办?要"悦复谏",这个"悦"是喜悦的悦,就是你要抓准时机,看爸爸比较高兴了,或者看领导人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劝。不要在父亲很不高兴的时候还劝,可能会造成一顿痛骂,所以要审时度势。"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不能接受,我们也没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我们该做的事,所以问心无愧。所以劝父母不是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他了,那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人子女的本分。所谓别人对不对那不重要,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对,我有没有尽到本分。
|
![]()
|
23#发表于:2010-12-17 09:48:53 - IP:183.16.*.*
RE:人生的宝典:《弟子规》!读过的请登记,没读过的请读!
所以部属劝导领导者、劝导上司也要观察时机。而在劝的前提之下,要领导者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够才可以劝。我们能不能到一个公司三天,然后就直接跟老板直言不讳?那不可能,所以劝谏别人的基础在信任。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大臣,唐朝的魏征,他就很懂得抓准时机来劝谏唐太宗。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非常伤心,哭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说了一段话,他说"以镜自照",以铜镜照自己的脸,"可以正衣冠",自己可以知道衣服哪里没穿好,头发有没有梳好,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历史来做一面镜子看自己,"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如何经营一个国家,让它兴盛,如何让国家昌盛,它可以从历史里面学到一些经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假如有肯劝谏他的臣民,他就可以知道他每一个政策对于整个国家跟社会是有好处还是坏处,他可以从这些劝他的臣民当中了解到得失问题。所以唐太宗说他三面镜子破了一面,就是魏征已经去世了。唐太宗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难怪唐朝这么多的贤臣能够出来,他也能够创造唐朝的"贞观之治",所以魏征是我们为人臣非常好的榜样。
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有没有这个现象?很怕劝长官,为什么怕劝?得失心,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见了。所以人有所得失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不能够循着理智、循着一种正气去做事。所以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欲"是什么意思?这个"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做什么事,担心东,担心西,考虑东,考虑西。所以现在很多公家机关的职员每天都在烦恼,烦恼要跟哪一个上司,假如跟错了,我们说改朝换代了,他假如投错上司,可能就前功尽弃,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以这样子去跟上司的话,跟下来,人生会不会觉得很踏实?不会。以这样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在干嘛?在揣摩上司的心态,他喜欢我们讲什么话,我们就去讲那些拍马屁的话;喜欢我们做哪些动作,我们就去阿谀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能不能走完他二、三十年平顺的工作?很难,为什么?当他要这样阿谀奉承,这样上司才会赏识他的话,那这个上司能做得久吗?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远。 真正你阿谀奉承才会喜欢你的上司,保证做不久,到时候你绝对是前功尽弃。反而有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着我做这些公家的事是对谁负责,是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所以不管谁来当上司,我一定要尽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他有这样的态度,所以他的工作能力日益提升。因为他认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长官来了,他要用谁?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所以这个时候机会不请就来了。所以只要我们无欲,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尽本分去做事,相信在我们整个人生的事业过程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整个工作的过程,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上司、很多的长官对我们很照顾,很提拔。所以我在工作过程遇到好的上司,不只是在能力上会指导你,甚至于对你的家庭生活都会很关心。所以一个人在整个人生工作过程,我们要时时能念到这些曾经照顾过我们,曾经提拔过我们的老板、上司,这个恩不能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