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修身要讲究四合一
2010/12/15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演讲话题:读史与修身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等
■清史专家举例讲述修身的四大秘诀——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就达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就是成功者
■一个人的修养,还要有“己合”,这主要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伦理平衡
■演讲者小传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的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等29部。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14部。
◎读史◎
■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
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历史科学对于每个人来说,其重要性是:有助于提高资质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
既然读史重要,那么怎样读史呢?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呢?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3000多年。第一个1000年主要是商、周,概数是千年。其后的2000年,从嬴政自称始皇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计为2132年。
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1000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后一段1000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
就其后1000年来说,辽、金、元、明、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州,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结果又被“鞑虏”所替代。满族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
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说:“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之,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
◎修身◎
■“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
《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强调修身。《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代才把它单列为“经书”,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一章,是全书的纲领,主要为“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共205个字;“传”十章,是对经的阐释,主要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1548个字(朱熹统计为1546字)。《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作“三纲八目”。《大学》不仅被尊为“四书”之首,而且被视为“四书”“五经”的入门津梁,登上儒家经典殿堂的阶梯。
《大学》的精髓与灵魂是什么?在中国科举制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对于《大学》全文,朗朗背诵,烂熟于胸。《大学》开宗明义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大学”?朱熹解释为“大人之学”。何谓“大学之道”?朱熹解释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精髓是:明新至善。
“止于至善”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德期待是修身。“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对于“至善”有不同的解释。“至善”就是德性尽善尽美,但比较抽象。我的体会: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止于至善”,是要“达到四合”,也就是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看了大量历史人物传记,特别是明清人物传记。从中归纳出一个道理: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就达到了《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他们都是历史的成功者或胜利者,否则就是不完全成功者或失败者。列举读史实例并结合个人体验,说一点心得和体会,重点说一下“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天合◎
■察知天时,顺应天时,力求做到“天合”
天合就是天人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点。天,有多种解释:天命、天道、天理、天时等。我这里说的天,主要是指天时。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对的是天时。屈原作《天问》:“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问的是天人关系。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就是说要探究天与人的关系。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里的“天人合一”,也是探讨天与人的关系。
“天时”有大天时、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说,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孟子·公孙丑下》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里的五百年是一个概数,就是说王者兴,必定有大天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就是一个大的天时。
天时不停地在变。《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在不停地运行,人要不断地努力。朱熹《大学·序》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也是说天时不停地运行。天时在不停地变,而人的认识却总是滞后,所以人经常是与天不合。要顺应天时,力求做到“天合”。既然人与天经常不合,那么怎样使它“合”呢?《易经》讲“顺天”,《荀子》讲“制天”。我想“天合”重要的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
察知天时。《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察天文运行,了解时间变化。人们常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俊杰的一个特点是要“知时务”,就是要知天时、识事务。古代杰出人物的察天时,主要感悟天时、顺应天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开创清朝,逢了几百年一遇的大天时。这个天时的特点有五:一是明朝皇权衰落,控制地方减弱;二是蒙古各部分裂,满州从中分化;三是明军抗倭援朝,辽东军事空虚;四是列强尚未崛起,暂未受到威逼;五是崇祯关内大灾,民变烽火四起。如果努尔哈赤等早生100年,明朝处于强盛时期,他会像其先祖李满住、董山一样受到明军的攻剿,寨破人亡,百年难复。同样,晚生100年,清朝的历史,是另外局面。
天时对所有的人是公平的,但不同人逢遇同样的天时,却有不同的对待。元朝末年,发生灾荒。元顺帝不去救济,朱元璋利用灾荒,揭竿而起。其结果,朱明兴,蒙元亡。这是两个不同对待天时而胜败的史例。
顺应天时。《老子》说:“动善时。”《孟子·离娄上》也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说行动要顺应天时。清朝北京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沈阳叫奉天府;紫禁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都突出“天”。再举个人例子。“文革”是个小天时,个人不能左右,但可以利用、顺应这个小天时。我在“文革”期间,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既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而是“逍遥派”,静心读书,写出《努尔哈赤传》书稿,“文革”后出版;另一件是借用“大串联”机会,骑自行车自北京到杭州,考察京杭大运河。这两件事对我研究明清史有重要意义。
不失天时。《晋书·宣帝纪》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也。”人与天的关系是:既不违时,也不失时。《嘉靖通州志略·序》说:“作天下之事本乎机,而成天下之事存乎会;机以动之,会以合之,古今之所有事,率由是也。”两者说的是同一回事,抓住机会,既不违时又不失时,而与天合。
◎地合◎
■知地利,用地利,借地利,节地利
地合《孙子兵法》讲“地”,它重点说山川险隘。我这里说的地,含义更广阔,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胜、自然条件、物产资源,等等。《孟子》讲“地利”,主要是利用地的有利因素;我讲“地合”,主要指环境与自身的平衡关系。“地合”的含义比“地利”更宽泛,它的含义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节地利。就是说人同地,既矛盾又谐和,矛盾中求谐和,谐和中求发展,力求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知地利。努尔哈赤生长于赫图阿拉,就是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这里离明京师不远不近:太近了,比如说是在通州,努尔哈赤起兵不久就会被明军歼灭;太远了,比如说是在黑龙江漠河,也不容易成气候。
大家知道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出身,在北京做礼部侍郎。母亲病故,回乡守制。太平军兴,打到湖南。曾国藩招募“湘勇”组织湘军,为清社稷立下大功。这里我不对曾国藩做出评价,然而曾国藩之所以有“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史稿·曾国藩传》)之誉,湖南“地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地利。再举个人例子。我开始学先秦史,只考虑个人兴趣,没有考虑“地合”因素。杨向奎先生建议我研究清史,因为:研究先秦史,北京不如西安占地利;而研究清史,北京要比西安占地利。北京是清朝首都,有大量清代满文、汉文档案,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我学清史、满学如果说有一丁点成绩的话,“地合”是一个重要因素。
借地利。一些学子到外地、外国读书,一些官员到外地、外国考察,就是借外地、外国的地利,进行学习,报效祖国。
节地利。地利是有限的,应当珍惜,不可浪费。要爱惜自然资源,以便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煤炭、石油节制开采,其保护资源的作法值得借鉴。
◎人合◎
■“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
人合《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重点是强调“人和”,就是要和睦、和谐。我说的“人合”,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做事、做人,为官、为政,“人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做大事业者,必有大“人合”。
我在总结清朝兴盛的历史经验时,提到了“人合”,包括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总之是指“人合”。可以说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宽的胸怀,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业。举几个例子。
其一,宁远大捷,社会原因,在于人合。在整个过程中,文武、将帅、官兵、军民等关系,可以说,做到了人合。袁崇焕是文官,他同武将满桂、祖大寿、朱梅、左辅、何可纲等,在整个宁远保卫战过程中,协调一致;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发动军民,坚壁清野,兵民联防,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派诸生员,组织民众,巡察街巷,搜索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宁远之战,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心同力,取得胜利。可以说,宁远大捷是“人合”的一个例证。
其二,举身边例子。每一个人都在人群中,上下左右内外,有着六维关系。人的关系,重在和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常遇到两种人:友人和贵人,小人和敌人。所谓“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
感谢小人。遇到友人和贵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敌人,要感谢。后者,宋人张载《正蒙·太和篇》说:“仇必和而解。”工作中遇到小人和敌人怎么办?一次我作报告,听众提问:“工作中遇到小人怎么办?”我回答:“感谢!”进一步说,对小人、对敌人都要感谢。我讲一个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在率军征战凯旋宴会上,举起金杯感谢——父王、长者、功臣、将士,甚至于马夫。他的父王说:“孩子,你还应该感谢一个人!”王子说:“谁?”他的父王说:“你的敌人!”袁崇焕应当感谢努尔哈赤,没有努尔哈赤他也成不了英雄。皇太极应该感谢自己的敌人袁崇焕:宁远、宁锦两次兵败,皇太极从失败中奋进,采取两招——一是研制红衣大炮,二是设反间计。我回顾44年清史、满学研究的历程,也认为:在取得大一点的成绩时,应当感谢小人、感谢敌人。
其三,举个人的例子。下放时,自己的态度是“夹着尾巴做人”。人际关系比较平和,态度很恭谨,“一谦则四益”。一次,领导找我谈话问:“你在看‘封’字线装书?”我说:“是。”问:“你知道来这里是做什么的?”我答:“下放劳动,改造思想。”又问:“那你为什么还看‘封’字线装书?”我说:“我是学清史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没有平装书,都是线装书。”这位领导让我回去。我等待着挨批判。三天后,这位领导又找我说:“你学习精神是可贵的,但要注意群众影响。给你排夜班,这样既照顾你的学习,又避免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我很高兴。下放劳动的看瓜棚就成了我的“书房”。我这次化险为夷,应当说是遇上了好人,“人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己合◎
■要做到事大气静,要保持身体健康,要克己从善
己合一个人的修养,光有“天合”、“地合”、“人合”还不够,更要有“己合”。什么是“己合”?这主要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伦理平衡。
其一,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有苦闷、烦恼、焦虑和烦躁。心理不平衡,严重时会出现心理疾患和人格障碍。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100万人自杀未遂,2600万人患抑郁症。有专家认为:威胁人类生存最大的病患:19世纪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疾病(《光明日报》2007年6月7日11版)。教育部决定在大学设心理咨询机构、设心理健康老师(《新京报》2007年6月5日),说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与紧迫。
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态,要有黄金心态。所谓黄金心态,就是碰到困难要阳光、喜悦,遇到委屈要坦荡、豁达,遭遇坎坷要淡泊、宁静,面临胜利要谦虚、谨慎。具体来说,应注意事大气静、顺谦逆奋。
事大气静。遇大事,要气静。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修炼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女真叶赫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三万,向建州进攻。努尔哈赤兵不满万,建州官兵,人心惶惶。报警的探骑,脸色都变了。深夜,努尔哈赤听完这个报告后,打着呼噜睡着了。他的福晋富察氏把他推醒后,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要是我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能睡着吗?我听说九部联军要来打我,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后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带领众贝勒等先祭堂子,尔后统军出发,一举夺得胜利。胸怀开阔,心境豁达,事大心静。相反,皇太极爱妃故去,哀伤过度,不吃不喝,悲戚成疾,后得中风,未成大业,抱憾而终。
顺谦逆奋。人生在世,阴阳互转——得失、胜败、进退、浮沉、荣辱、顺逆。处顺境时,要谦敬——谦就是谦虚谨慎,敬就是敬天、敬地、敬祖、敬民。人做事业,要有动力。要善于将压力变作动力,将厄运变为转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心态平和,宠辱不惊;逆境发轫,气量宏阔;激扬正气,愈挫愈锐。
其二,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会生病。人们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要维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体健康。严格地说,有多健康的身体,就能做多大的事业。要善于调整身体内在因素,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
其三,伦理平衡。伦理平衡,重在修身。
重视修身。《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义是克己从善,其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追求的修身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总结◎
■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以止于至善,达到“四合”的境界
止于“四合”。“止于至善”、“达到四合”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以止于至善,达到“四合”的境界。在这里,我借用司马迁以《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赞颂孔子的话:“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似可以说,虽不能完全达到“四合”的境界,却心向往之,行实践之。
总之,我们学习历史,有益于提高资质能力,有益于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自我修身养性,也有益于净化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