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阎崇年修身要讲究四合一

 爱飞的云

1#发表于:2010-12-15 09:43:07  - IP:60.18.*.*

阎崇年修身要讲究四合一

阎崇年修身要讲究四合一

2010/12/15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演讲者:阎崇年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演讲话题:读史与修身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等

  清史专家举例讲述修身的四大秘诀——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就达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就是成功者

  一个人的修养,还要有己合,这主要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伦理平衡

  演讲者小传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的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等29部。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14部。

  读史

  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呈现出大字形变动的特点

  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历史科学对于每个人来说,其重要性是:有助于提高资质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

  既然读史重要,那么怎样读史呢?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呢?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3000多年。第一个1000年主要是商、周,概数是千年。其后的2000年,从嬴政自称始皇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计为2132年。

  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1000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后一段1000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字形变动的特点。

  就其后1000年来说,辽、金、元、明、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州,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结果又被鞑虏所替代。满族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

  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说: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之,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

  修身

  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

  《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强调修身。《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代才把它单列为经书,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分为两部分:一章,是全书的纲领,主要为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共205个字;十章,是对经的阐释,主要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1548个字(朱熹统计为1546)。《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作三纲八目。《大学》不仅被尊为四书之首,而且被视为四书”“五经的入门津梁,登上儒家经典殿堂的阶梯。

  《大学》的精髓与灵魂是什么?在中国科举制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对于《大学》全文,朗朗背诵,烂熟于胸。《大学》开宗明义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大学?朱熹解释为大人之学。何谓大学之道?朱熹解释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精髓是:明新至善。

  止于至善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德期待是修身。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对于至善有不同的解释。至善就是德性尽善尽美,但比较抽象。我的体会: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止于至善,是要达到四合,也就是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看了大量历史人物传记,特别是明清人物传记。从中归纳出一个道理: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就达到了《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他们都是历史的成功者或胜利者,否则就是不完全成功者或失败者。列举读史实例并结合个人体验,说一点心得和体会,重点说一下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天合

  察知天时,顺应天时,力求做到天合

  天合就是天人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点。天,有多种解释:天命、天道、天理、天时等。我这里说的天,主要是指天时。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对的是天时。屈原作《天问》: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问的是天人关系。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就是说要探究天与人的关系。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里的天人合一,也是探讨天与人的关系。


  天时有大天时、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说,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孟子·公孙丑下》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里的五百年是一个概数,就是说王者兴,必定有大天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就是一个大的天时。

  天时不停地在变。《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在不停地运行,人要不断地努力。朱熹《大学·序》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也是说天时不停地运行。天时在不停地变,而人的认识却总是滞后,所以人经常是与天不合。要顺应天时,力求做到天合。既然人与天经常不合,那么怎样使它呢?《易经》讲顺天,《荀子》讲制天。我想天合重要的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

  察知天时。《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察天文运行,了解时间变化。人们常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俊杰的一个特点是要知时务,就是要知天时、识事务。古代杰出人物的察天时,主要感悟天时、顺应天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开创清朝,逢了几百年一遇的大天时。这个天时的特点有五:一是明朝皇权衰落,控制地方减弱;二是蒙古各部分裂,满州从中分化;三是明军抗倭援朝,辽东军事空虚;四是列强尚未崛起,暂未受到威逼;五是崇祯关内大灾,民变烽火四起。如果努尔哈赤等早生100年,明朝处于强盛时期,他会像其先祖李满住、董山一样受到明军的攻剿,寨破人亡,百年难复。同样,晚生100年,清朝的历史,是另外局面。

  天时对所有的人是公平的,但不同人逢遇同样的天时,却有不同的对待。元朝末年,发生灾荒。元顺帝不去救济,朱元璋利用灾荒,揭竿而起。其结果,朱明兴,蒙元亡。这是两个不同对待天时而胜败的史例。

  顺应天时。《老子》说:动善时。《孟子·离娄上》也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说行动要顺应天时。清朝北京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沈阳叫奉天府;紫禁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都突出。再举个人例子。文革是个小天时,个人不能左右,但可以利用、顺应这个小天时。我在文革期间,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既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而是逍遥派,静心读书,写出《努尔哈赤传》书稿,文革后出版;另一件是借用大串联机会,骑自行车自北京到杭州,考察京杭大运河。这两件事对我研究明清史有重要意义。

  不失天时。《晋书·宣帝纪》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也。人与天的关系是:既不违时,也不失时。《嘉靖通州志略·序》说:作天下之事本乎机,而成天下之事存乎会;机以动之,会以合之,古今之所有事,率由是也。两者说的是同一回事,抓住机会,既不违时又不失时,而与天合。

  地合

  知地利,用地利,借地利,节地利

  地合《孙子兵法》讲,它重点说山川险隘。我这里说的地,含义更广阔,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胜、自然条件、物产资源,等等。《孟子》讲地利,主要是利用地的有利因素;我讲地合,主要指环境与自身的平衡关系。地合的含义比地利更宽泛,它的含义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节地利。就是说人同地,既矛盾又谐和,矛盾中求谐和,谐和中求发展,力求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知地利。努尔哈赤生长于赫图阿拉,就是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这里离明京师不远不近:太近了,比如说是在通州,努尔哈赤起兵不久就会被明军歼灭;太远了,比如说是在黑龙江漠河,也不容易成气候。

  大家知道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出身,在北京做礼部侍郎。母亲病故,回乡守制。太平军兴,打到湖南。曾国藩招募湘勇组织湘军,为清社稷立下大功。这里我不对曾国藩做出评价,然而曾国藩之所以有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史稿·曾国藩传》)之誉,湖南地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地利。再举个人例子。我开始学先秦史,只考虑个人兴趣,没有考虑地合因素。杨向奎先生建议我研究清史,因为:研究先秦史,北京不如西安占地利;而研究清史,北京要比西安占地利。北京是清朝首都,有大量清代满文、汉文档案,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我学清史、满学如果说有一丁点成绩的话,地合是一个重要因素。

  借地利。一些学子到外地、外国读书,一些官员到外地、外国考察,就是借外地、外国的地利,进行学习,报效祖国。

  节地利。地利是有限的,应当珍惜,不可浪费。要爱惜自然资源,以便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煤炭、石油节制开采,其保护资源的作法值得借鉴。

  人合

  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

  人合《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重点是强调人和,就是要和睦、和谐。我说的人合,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做事、做人,为官、为政,人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做大事业者,必有大人合

  我在总结清朝兴盛的历史经验时,提到了人合,包括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总之是指人合。可以说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宽的胸怀,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业。举几个例子。

  其一,宁远大捷,社会原因,在于人合。在整个过程中,文武、将帅、官兵、军民等关系,可以说,做到了人合。袁崇焕是文官,他同武将满桂、祖大寿、朱梅、左辅、何可纲等,在整个宁远保卫战过程中,协调一致;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发动军民,坚壁清野,兵民联防,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派诸生员,组织民众,巡察街巷,搜索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宁远之战,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心同力,取得胜利。可以说,宁远大捷是人合的一个例证。

  其二,举身边例子。每一个人都在人群中,上下左右内外,有着六维关系。人的关系,重在和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常遇到两种人:友人和贵人,小人和敌人。所谓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

  感谢小人。遇到友人和贵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敌人,要感谢。后者,宋人张载《正蒙·太和篇》说:仇必和而解。工作中遇到小人和敌人怎么办?一次我作报告,听众提问:工作中遇到小人怎么办?我回答:感谢!进一步说,对小人、对敌人都要感谢。我讲一个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在率军征战凯旋宴会上,举起金杯感谢——父王、长者、功臣、将士,甚至于马夫。他的父王说:孩子,你还应该感谢一个人!王子说:谁?他的父王说:你的敌人!袁崇焕应当感谢努尔哈赤,没有努尔哈赤他也成不了英雄。皇太极应该感谢自己的敌人袁崇焕:宁远、宁锦两次兵败,皇太极从失败中奋进,采取两招——一是研制红衣大炮,二是设反间计。我回顾44年清史、满学研究的历程,也认为:在取得大一点的成绩时,应当感谢小人、感谢敌人。

  其三,举个人的例子。下放时,自己的态度是夹着尾巴做人。人际关系比较平和,态度很恭谨,一谦则四益。一次,领导找我谈话问:你在看字线装书?我说:是。问:你知道来这里是做什么的?我答:下放劳动,改造思想。又问:那你为什么还看字线装书?我说:我是学清史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没有平装书,都是线装书。这位领导让我回去。我等待着挨批判。三天后,这位领导又找我说:你学习精神是可贵的,但要注意群众影响。给你排夜班,这样既照顾你的学习,又避免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我很高兴。下放劳动的看瓜棚就成了我的书房。我这次化险为夷,应当说是遇上了好人,人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己合

  要做到事大气静,要保持身体健康,要克己从善

  己合一个人的修养,光有天合地合人合还不够,更要有己合。什么是己合?这主要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伦理平衡。

  其一,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有苦闷、烦恼、焦虑和烦躁。心理不平衡,严重时会出现心理疾患和人格障碍。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100万人自杀未遂,2600万人患抑郁症。有专家认为:威胁人类生存最大的病患:19世纪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疾病(《光明日报》20076711)。教育部决定在大学设心理咨询机构、设心理健康老师(《新京报》200765),说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与紧迫。

  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态,要有黄金心态。所谓黄金心态,就是碰到困难要阳光、喜悦,遇到委屈要坦荡、豁达,遭遇坎坷要淡泊、宁静,面临胜利要谦虚、谨慎。具体来说,应注意事大气静、顺谦逆奋。

  事大气静。遇大事,要气静。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修炼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女真叶赫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三万,向建州进攻。努尔哈赤兵不满万,建州官兵,人心惶惶。报警的探骑,脸色都变了。深夜,努尔哈赤听完这个报告后,打着呼噜睡着了。他的福晋富察氏把他推醒后,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要是我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能睡着吗?我听说九部联军要来打我,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后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带领众贝勒等先祭堂子,尔后统军出发,一举夺得胜利。胸怀开阔,心境豁达,事大心静。相反,皇太极爱妃故去,哀伤过度,不吃不喝,悲戚成疾,后得中风,未成大业,抱憾而终。

  顺谦逆奋。人生在世,阴阳互转——得失、胜败、进退、浮沉、荣辱、顺逆。处顺境时,要谦敬——谦就是谦虚谨慎,敬就是敬天、敬地、敬祖、敬民。人做事业,要有动力。要善于将压力变作动力,将厄运变为转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心态平和,宠辱不惊;逆境发轫,气量宏阔;激扬正气,愈挫愈锐。

  其二,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会生病。人们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要维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体健康。严格地说,有多健康的身体,就能做多大的事业。要善于调整身体内在因素,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

  其三,伦理平衡。伦理平衡,重在修身。

  重视修身。《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义是克己从善,其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追求的修身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总结


  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以止于至善,达到四合的境界

  止于四合止于至善达到四合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以止于至善,达到四合的境界。在这里,我借用司马迁以《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赞颂孔子的话: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似可以说,虽不能完全达到四合的境界,却心向往之,行实践之。

  总之,我们学习历史,有益于提高资质能力,有益于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自我修身养性,也有益于净化个人的心灵。

展开帖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