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诗意的青春反叛——侯孝贤作品观赏有感

   台湾很远,在东海向南海延伸的弧上。  关于台湾的知识,最初是刚上小  学不久,老师告诉我们台湾是祖国一名流落在外的儿子,总 有一天要回家。    后来,多认了几个字,自己可以读诗了,读到了我认为是我至今读到过的最好的诗,余光中   的“乡愁”。还有,我读到了“令所有中国人都肝肠寸断”的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  上兮, 可以望我大陆”的千古绝唱!  我听到的第一首台湾校园歌曲是“路边  一棵榕树下,是我童年的地方,晴朗的天空凉爽的风 ,还有醉人的绿草香。”我当时  就被这首歌中描述的台湾乡间风情迷惑住了。我有了解台湾 的冲动。  两年前,  F4 登陆,搅起一阵旋风。父亲告诉我,台湾有个电影导演叫侯孝贤,F4 和他相比,   就真如流星一般。  于是,我开始收集侯孝贤的作品。  《风柜来的人》、《冬  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彻底颠覆了我的观赏体 验,侯孝贤以漫不经心  的方式将我的记忆逼出来,那些我以为自己已经开始遗忘的成长体验 ,那些我想努力  忘却的青春羞涩,在侯孝贤轻轻地撩拨下,不可遏止的涌出来。  这是几部与青春有  关的片子,虽然主人公、情节不同,但是都勾画着人生的同一个时期。从 少年到青年,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差不多经常是令人痛苦的,伴随着处于青春期 的主人  公获取关于他/ 她自身、关于罪恶本性或者关于世界的有价值的知识的经历。那种知   识伴随着一种丧失天真感和疏离感,而且如果那知识从根本上具有某些永久效应,那  么这将 必然导致性格和行为的变化;因为如果知识不能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  就不会有学习 —一种知识的获 得本身了。差不多每一次变化都导向与成人世界  的适应性整合。”这是伊 萨克·塞奎拉在《涉世主题》中,对青春期人生的经典论述。         自古以来,以青春期为题材的作品太多,因为青  春期是人生最激荡的年代,人生许多灿 烂辉煌的成就其实是在青春期打的底色。   青春期是少年人自己与自己对话,青春期的许多话语看起来慷慨陈词,其实是内心独  白。正 如《风柜来的人》的英文译名“ALL THE YOUTHFUL DAYS”。        青春期成了永恒的话题,没有作家能够试图绕开它,因  此,关于青春期的作品汗牛充栋 。      但青春期的作  品大多不受青春期少年的欢迎,因为许多作者是以过来人的眼光打量正处 在焦灼状态  的、被青春的激情烧烤得终日不安的少年,目光中往往还带着不屑与怜悯。       侯孝贤表现得很安详,完全没有说教,平等、包容、理解,  人生反叛的青春期在轻描淡 写中被悄悄歌颂,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懂得青春少年的  人。      反叛是青春期的常态,没有反叛的青春期肯定不正  常。青春期的少年随时都在冲动,冲 动有许多种,“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  数”是一种冲动,与争风吃醋有关;“男儿 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是一种  冲动,与建功立业有关。  侯孝贤在他的作品中容忍了青春期的反叛,这种反叛不被  硬性定位在先验的价值坐标上。青 春期是人生最冲动的年代,本来人生是不允许出错  的,因为历史无法进行试错,但惟有青春 期例外,青春虽然不能挥霍,但总还有转圜  的余地。       阿城在评论侯孝贤时,说“《风柜来的人》以少年挥霍为始,  忽然就有尴尬的沉静,因 为尴尬,所以还时时会暴躁,这暴躁并非不纯,原来质感就  是这样的。”  在《风柜来的人》中,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精力过剩。一言  不和,便打架生事,到 了城市后,有人铤而走险,有人在街头行骗。《恋恋风尘》的主  人公阿远学习不行,读不起 走了,咋办?到城市打工去。这山望到那山高,不学好,  还试图偷摩托。不过,时光对年轻 人就是慷慨,虽然几部片子都没有交代这些顽劣少  年后来的归宿,但看得出来,是一拨善终 的少年。   对青春反叛期寄予  的宽容和关注其实仅是他对人生关照选取的一个切入点,在侯孝贤的一系 列影片中,  贯穿着强烈的“人文关照”精神,对人的关照是他影片中始终关注 的焦点。他     以温厚、包容的态度和人文精神真诚的关注普通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充满了悲天悯人   的情怀,深切的表达了他对平凡人生存处境的深刻洞察。侯孝贤被称为“不止是有自  觉的艺 术家,也是有使命感的历史家”,不是偶然的。      侯孝贤作品的成  功,当然决非仅仅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决不是“题材设计”的成功。侯 孝贤作品在电  影美学上取得的成就,是他获得广泛赞誉的重要原因。  罗丹说,“真正的艺术总是  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有的偏见,而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  侯孝贤的电影全面消  解因果性,颠覆传统电影叙事通过因果性来建构的表现体系,尊重生活 本身的偶然性,  不对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结局做任何预测。电影仅仅传递一个信息,一段人 生经历,  将来呢?我不知道,也不预言。在他的作品中,偶然性支配着人生际遇,人生如同 汪  洋中的一条船,在浊世的波涛中漂浮。《童年往事》中父亲在躺椅上溘然长逝,祖母在地   铺上悄然离世,生命自然凋谢而又难以测度。 侯孝贤这样阐述他的作品:“我可以看  出背 后是什么东西,传达出什么样的讯息,除了表面的讯息之外。但是我故意不去„„  因为整个 东西要靠的还是表面这个东西来衬后面,以前直觉很强的时候,能够把表面  的东西做出来, 后面的扩散力也是非常强的。但是现在又故意不去注意后面的东西,  其实后面的东西又一直 在自动告诉你”这种美学追求形成了表面平淡无奇,然而自有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 泊”的意蕴。   何其芳在论诗的魅力时谈  到,“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作品常常不仅描写了残酷的现实,而且 同时也放射着诗情的  光辉„„一个作品没有诗,几乎就是没有深刻内容的同义语。”侯孝贤 作品恰恰重在  抒情,他善于在作品中营造诗性的画面,着意追求“东方情调”,推崇“诗的 境界”。  侯孝贤多年的合作者朱天文评价他,以“诗的方式,不是以冲突,而是以反映与参 差  对照,既不能用戏剧性的冲突来表现痛苦,结果也不能用悲剧最后的‘救赎’来化解。诗   是以反映时空的无限流变,对照人在其中存在的事实却也 是稍纵即逝的事实,诗不以  救赎 化解,而是终生无止的绵绵咏叹、沉思与默念。”这种“诗的方式”,“   绵绵咏叹、沉思 与默念”使侯孝贤电影具备了抒情/诗情特质,流动着淡淡的诗情。   在《风柜来的人》中有一个傍晚时分的场面,涛声轻轻,海边宁静的小屋,给人一种  无限温 馨静谧的氛围。另一个场面中,阿清和他的朋友在海边嬉戏的场面,近处浪花  飞卷,远处渔 帆点点,一帮年轻人尽情挥洒着快乐,极为撩人情绪,这是一个充分体  现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 画   中 有 诗 ” 的 意 境 。              《童年往事》的结构本身与中国古典诗词的  铺成结构非常相象。中国古典诗词重意境 ,侯孝贤的电影语法是典型的中国古代诗歌。  “从感觉和直觉出发”,而不是“从思维和概 念出发”。侯孝贤不是通过章法的铺排,  逻辑的推演来诱惑观众,而是如波布克在《电影的 元素》中说的:“导演力求在现实  世界面前隐藏起自己,让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在直 接和 客 观的表现中浮现  出来”。侯孝贤受沈从文客观而不夸大的叙述观点的影响,找到了他喜欢的 角度,他  说:“我觉得我们平常看事情并没办法很进去的看,很进去那是因为你自己很主    观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就想用沈从文那种‘冷眼看生死’,但这其中又包含了最大的宽容与   深沉的悲伤。从这个客观的角度来拍,我觉得我的个性比较倾向于此”。因此,他的  影片被 称作“状态电影”,强调情绪大于叙事,呈现出一种普遍而真实的生存状态,  拍出顺应自然 规律的“天意”,表达出生命与历史的“自然法则”。  侯孝贤  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   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青春期的我,远没有读懂侯孝贤,但读他的  作品不累,不觉得隔阂,有亲切感。在 他的作品的慰藉下,反叛的青春期增添了些许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