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华裔科学家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附精彩评论10篇)

   2010  年作文热点素材:华裔科学家高锟获   2009  年 诺 贝 尔 物 理 学 奖 ( 附 精 彩 评 论  10  篇 )         

    1  .事件       

    瑞典皇家  科学院 10 月 6 日宣布,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  家一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详见本报   10 月 7 日报道 ) 这是继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截至 2009 年已有   8 位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分别是五个物理奖 , 两个化学奖。         

    1957  年  物理学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  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 , 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  律” , 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1926  年生于上海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31 岁;杨振宁 :1922 年生于安徽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35 岁。       

    1976   年  物 理 学奖    丁 肇 中         

    丁肇中因  发现新的 J/ ψ 基本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1936  年生于美国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40 岁。       

    1986   年   化 学 奖    李 远 哲           

    李远哲因  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1936  年生于台湾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50 岁。       

    1997   年  物 理 学奖    朱 棣 文         

    朱棣文因  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   :1948  年生于美国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49 岁。       

    1998   年   物 理 学 奖    崔 琦         

    崔琦因发  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1939  年生于河南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59 岁。       

    2008   年   化 学 奖    钱 永 健         

    钱永健因  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   :1952  年生于美国 ,  美籍华人 ,  获奖时   56 岁。       

    2009   年   物 理 学 奖    高 锟           

    高锟因“在  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   :1933  年生于上海 ,  英籍华人 ,  获奖时   76 岁。       

    2  .评论       

    1  . 8 华裔获诺贝尔奖拷问我  国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  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  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  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  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  现实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       

    2006  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  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  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  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  但是如何培 养更多的 杰出人才 ?这是我 非常焦虑 的一个问 题。”        

    要解决温  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摘编自《南方都  市报》 10  月 8  日文 /  熊丙奇)        

       10  月 6 日    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裔科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榜上有名。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    人已有 8 位。       

    诺奖获得  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家关注的重点。而分析这 8 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  育经历,或可对我国内地教育改革产生某些触动。 8 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只有 199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在内地接受过两年基础教育,之  后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       

    概而言之,   8 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内地现在的教育及学术其实都关系不大:李政道、杨  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求学;朱棣文、钱永健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另外还有两位在香  港接受完高中教育,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我国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已达 23.3% ,但在杰出人才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  不足。       

    这种差距  不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  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   (  本文来源:人民网   )       

           

    2  .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  远?       

    瑞典皇家  科学院 10 月 6 日宣布,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  家一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详见本报   10 月 7 日报道 ) 这是继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       

    在为同是  炎黄血脉的华裔科学家喝彩的同时,我们忍不住老话重“问”: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  究竟还有多远?       

    我科学家  何时获奖?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好久       

    据已发布  的材料,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    序,我国自 2004 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  国、英国、德国、日本。       

    可是我们  每到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刻,就不免有一种盼望、甚至着急。正如红网网友所说,我们不愿意  在每年的这个时刻保持缄默。据说自 1900 年至 2008 年,美国  已有 274 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总人数的 70% 以  上,而其人口不到世界的 5% 。       

    《新京报》  还指出了一个数字,从 1901 年到 2009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8 人是华裔科学家。华裔科学家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不比其他民族  逊色。       

     自从   1957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给国人带来荣耀之后,中国本  土科学家何时能获奖的问题就一再被提起。随着获奖的华裔科学家日益增多,我们依旧分享  这份喜悦的同时,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越显得迫切。那么,我们的短板究竟在哪里?        

    科研“财  力”之不足       

    科研要创  新,财力和人力都不可或缺。没有钱,就建不起一流的实验室、买不起一流的设备;没有人,  科研创新就更是一场空谈。       

    虽然我们  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国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仍严重不足。正如红网的评论  指出,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占比,仍严重落后于美国的 2.8% 的比例,科研收  益率也逊于美日等国。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加大科研投入。         

    体制有待  创新       

    13  亿国人自然也不缺乏聪明才智。但值得思考的是,美  国的科学家常常会一辈子潜心于实验室,而我们不少科研人才在小有成就之后,就走上了行  政岗位。正如《燕赵晚报》指出,青年科学家创新的鼎盛期不长,不当官不送礼就难以搞到  科研项目的潜规则,虽只是个别存在,但他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相信其创造热情、研究兴  趣都会受到影响。       

    何以如此?    《新京报》分析认为,当前科研创新体制本身就有待创新。不能让科技工作者一旦取得一点  成绩,就把心思放到追逐权力上。一旦大权在握就控制了资源,同时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  再加上被行政事务耗去了大量心力,因此就没有多少精力花在专业研究上。        

    比诺奖更  重要的是诚信       

    我国的科  研事业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令人担忧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科研创新  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超越前人、超出时人,但这种超出是建立在诚实而非虚假的基础上。         

    据《法制  晚报》报道,今年 7 月,中科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55.5%   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科研人员或许  可以将“责任”部分归在不合理的考评制度上,是否曾真正拷问过自己内心?所以,《法制晚  报》的评论感慨,“得诺奖”或许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令人欣慰  的是,一些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铲除学术腐败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对其“严刑峻法”,而  且重视正确引导学生。《解放日报》的一篇评论里就谈到,新学年伊始,北大、清华、中国政  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对新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学校这样做,希望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严谨治学,形成良好学风。这一切努力,或许真能使杨  振宁所预言的“中国科学家二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现实。(李坤晟、李洪磊)        

    3   . 诺 奖 是 中 国 人 永 远 的 痛 吗         

    2009  年的诺贝尔奖公布了,里面又出现了华人的身影——  物理学奖由华人高锟和 2 名美国科学家共同捧获。 (  10    月 6     日        新 华 网 )        

    虽然说科  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却不是中国籍,让中国人心喜的同  时难免心痛。再联想起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  家钱永健  先生在接受中文媒体  采访时所谓的“我并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获奖感言,中国人更心痛了:诺贝尔奖,到底离中    国人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