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8高考满分作文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 感 受 乡 村 》    

        初以为,  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  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  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  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  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  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  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  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  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  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  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  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  一粒粒     珠宝   ,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  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  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  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    宁 静     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  与悲悯。   

        感受乡  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  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  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    中 国 的 农 民 用 最 卑 微 的     姿 势     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一 个 城 市 可 以 不 死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        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 —— 这于  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  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  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  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 “ 我思故我在 ” ,若有了思想和灵  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       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 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  历史成正比。 ” 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之语曰 “ 不阅读的人  没有灵魂 ” ,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  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  动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        没有公民,城如何称为城?      而历史则是公  民气质的源泉。不是建筑的历史,而是习惯的历史。一个城市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因为  它的居民们而有了生命。居民的话语、故事,他们订立的法,他们的为人处事构成了城市的  血液;到了现在,成了代代相传之后的道德律例和价值判断,体现出来的便是人的性格。如  中国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细腻;又如巴黎的浪漫和激情、柏林的严谨,这是城的历史性,  一座城无法磨灭的印记。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触摸城市的提法  是不够恰当的。触摸是物质上的。在横店或者好莱坞,你能够触摸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座  城市。但那城是死的。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是被摩天大楼、汽车和飞机忽略为质点的  人。我爱我的家乡,因此我感受到他:他的呼吸和脉搏,与我的是一样的。       四川的地震如此强烈,几乎毁了汶川城。但汶川的人还在,他们只是暂时的离开。只要他们  还选择成为公民,选择继续书写汶川的历史,这座城市的生命就还在。一个人放弃了阅读思  考才会死去,一座城忘记了历史才会是灭亡,汶川还没有死。 

     看 不 见 的 城 市           

    “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  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  不必动身旅行。  ”     当伊卡诺 . 卡尔维诺写下这句话,  这一句戎马倥偬者对城市的厌倦,就如永恒的谶言,紧紧地罩住了我们,百年后生活在高度  城市化的时代且血液中流淌着现代属性的我们。我们从这座城市迁徙到那一座,再从那一座  城市迁徙到更远。这样无休止地候鸟式循环,总能以千篇一律结局告终 ——   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城市,依  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们是否太忙了?惊惶地在  倒三角形现代文明上攀爬逃窜的,是城市的恐惧;邪恶地在觥筹交错金碧辉煌里明争暗斗的,  是城市的欲望;沉默地在波德莱尔笔下排队吊丧的,是城市的残忍。没有人,这里已经没有  人,去触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见的角落。      看不见的城市,是  城市的脉搏。马可曾经触摸到,佐贝德如白色毛线般纠缠的街道,也支撑起居民憧憬未来的    真切梦境;我自己曾经触摸到,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潺潺罄音,也在诉说这方水土的千年安  宁。面对这些鲜活的例外,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还是我们已经知道?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梦境。梦境的无限可能,让一切人口、   GDP 都失去意义,城市的触感通过独立的个体出现了不统一。我的梦境里,伦  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红旗,纽约只是曼哈顿的那一轮悬日,杭州只是六月一个暴雨前万  人奋笔的场景。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这真情被错综的关  系银行冻结了太久。一经释放,便不可抵挡地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 —— 这触  角是对 爱情 的渴求,对真知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不可抑  制的同情。就如面对支离破碎的城市,我们落泪了,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意  义,化身为一座挺立的丰碑。      看不见的城市,随时都可以触摸。为  了回到我们的过去或寻找我们的未来,触摸。  

     遥 远 的 抵 达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  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是对这  个城市的自豪。      而当我敲打键盘的时候,却常常感觉自己听见的是  麦穗在收割机下发出的咔嚓声。很缥缈很模糊,那是来自记忆中的声响。       咔嚓咔嚓 „„ 是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  过来。      小时候,我常坐着火车,去很多遥远的地方。为了抵达城市,  我们穿越了无数乡村。窗外,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田间堆得高高的麦垛,温顺的牛羊,朴  素而简陋的民居,和守护着麦田的稻草人。甚至,还能看见阳光倾泻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  微微颤动,仿佛时光在一瞬间从这一片流向另一片。      乡村就像一个  很遥远的意象一样,存在于意识流之中。目光无法达到的地方,就由想像去完成。是的,那  些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混淆,在凡高的画中,在悠远的歌谣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        歌里,悠扬地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梦  里,发现乡村,就是人们遗忘在远方的家乡。 

    回头望,乡村,是人最能贴近大地的地方。几千年  以来,朴素的人们,背朝着太阳,将自己最忠诚的信仰和最质朴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给这片  土地。 

    米兰 ·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  之轻》中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也越真切存在。      对城市  的眷恋和对乡村的迷恋,始终在人们的血液中纠结。人们每天都在触摸这个城市,触摸着快  节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却每天带给他们失望与陌生。当他们疲惫倦怠时,总是向往着乡村,  希望能感受到那里原始而质朴的一切,乡村给了他们能贴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楼房被建造成统一的、与麦田不再相符的风  格,田间小径弯曲的线条变得生硬。人们看着现在的乡村,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些消逝在记  忆中的画面,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它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为了抵达乡村,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