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考场高分攻略之议论文写作三部曲之入格
——合格作文的写作思路
议论文要入格,首先要把握好议论文的三要素,即一篇文章 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有充分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
(一)关于论点
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 决定着材料的选择和论证的方法。论点首先要正确、鲜明,其次要新颖、深刻。
要做到论点鲜明,我们必须在写作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立意, 这就是意在笔先的道理;要看我们的文章是否观点明确,就要看读完后能否用一句话归纳出 基本思想。若做不到这两点,那论点很难说得上鲜明。有些同学的文章,通篇华丽,但 读后让人不知用意何在,这肯定是在提炼中心或点示观点上出了问题。
以“听”这个话题为例,有一个学生写了听《二泉映月》的 感受,写了听《十面埋伏》所产生的联想,还写了听《春江花月夜》获得的美好体验,文章 很美,但要问本文揭示了什么观点,则没有结论。这就是论点不鲜明的表现。
要做到论点新颖、深刻,基本方法是在扣题的基础上,回 避常规立意。当我们看到一个论题,首先跳出的观点往往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应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开掘,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认识话题。
还是以写“听”为例,我们首先想到的观点是“人要学会倾 听”,这当然能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比如举唐太宗纳谏等例子说明倾听的好处,用“厉王 止谤”等例子论说不听的坏处。但这样写来,总觉平常,若我们进一步思考,确立出“在无 声中倾听”、“在混乱中用心倾听,收获美丽”、“聆听心灵之声”、“倾听历史的脚步”、 “倾听奋进的号角”这样一些观点,那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观点,但为了论证方便, 或者为了使文章有层次,再或为了让文章有厚度,我们可以在中心论点之下设置若干个分 论点。
比如2007 年四川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在论述 “一步对一生至关重要”这个观点时,设立了“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 而不同”“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你只能品尝苦果”“若错误后能及时跨出改正的一步, 也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即使一帆风顺,若不谨慎自己的脚下,跨出错误的一步,将可会毁 了一生”四个分论点,文章步步推进,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需要注意的是分论点必须统率于中心论点之下,否则有多论 点之嫌。当然,在主体论证完后,作为辩证分析,可以引出一个与中心论点不一致的看法, 但最终也必须从这里转回中心论点,否则还是会有观点不鲜明的问题。
(二)关于论据
议论文的第二要素是论据。任何观点要让人信服,必须有 足够的支撑材料,这就是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事实胜于雄辩, 如果能围绕某个观点举出一些典型事例,那我们提出的看法就容易得到认可。比如2004 高考 全国卷Ⅱ一篇满分作文《人生旅途自己把握》选择了“海伦•凯勒”“跛脚的郑丰喜” 两个名人事例论述“自信能给予人无穷的力量”的观点,很能说服人。另外,我们还要看到, 崇奉权威,信服真理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因此举出一些名人的言论或大家共同认可的道理, 也能起到佐证观点的作用。
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中使用了“一步错,步步错”“一 失足成千古恨”等古语,感叹“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这些也能 增加文章的论说力度。
对于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首先的要求是与论点相统一。 再好的事例,再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不能与论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作为论据都是 失败的。因此,一定要围绕论点选择论据。比如要论证“学习要勤奋”,选择头悬梁锥刺骨、 车胤囊萤、孙康映雪都很好,但若选比尔•盖茨、陶渊明,那就不妥。
其次则要求论据典型、新颖。有人喜欢用自己或身边 的人为例,若写得生动、曲折,可信度高,且现实色彩浓厚,那当然可以,但很多同学随意 举例,泛泛而写,常常给人编造的感觉,这当然缺乏说服力。另外,选例不要太老套,人说, 一到六月,屈原就跳江了,苏轼就被贬了,陶渊明就归隐了,这讽刺的是一些学生喜欢套用 一些经典事例,其实,我们根据文章需要,考虑现实背景,选择一些新鲜而典型的材料,往 往能为文章增色。一位同学在写话题“听”时,借用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诗句, 写诗人仰望星空,静听无声的苍穹,这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影响,故评分甚高。
在论据使用上的第三个要求是,论据应该点面结合,古今中 外相映成辉。用作论据的材料要有普遍性、代表性,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最好能从不同的 层面选择论据(若同类事例很多,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来列举,这样也能使文章显得丰厚)。
比如我们要论述创新的价值,我们可以在举两三个典型例子 (比如宋词、袁隆平、背越式跳高等)后,有一段或几段面上的论述,谈创新在历史进程或 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论据尽量不在同一层面重复,比如讲了宋词创新, 再举元曲、举新诗,就没有多大意义,这时我们可以从科学、体育、教育等领域去寻找材料。
(三)关于论证
议论文的第三个要素是论证。何谓论证?简言之,就是从 论据推出观点。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有一个推断意识。事实上,使用事 实论据论证观点,从逻辑上说使用的是归纳推理;而使用理论论据,则采用的是演绎推理。 有了这样一个意识,我们就不至于将议论文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油水分离的文章。
论证说来简单,但议论文三要素中,最不好把握最难处理也 最难做好的就是论证,因为它不像论点、论据那样明确固定,它要因文而异,实际上是文章 写作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观点、论据的结合方式(具体指由论据推演出观点的方法、 思路、过程等)以及其具体的行文结构模式等。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把握好议论文的论证。
1.学习论证方法
人们在议论文写作中,逐渐归纳出了一些论证的基本方法, 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假言论证、因果分析等。在一篇文章 里,若能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则文章不单调,论证力度也会大大加强。为此,我们需要熟悉 常见的论证方法并能恰当而灵活地使用它们。
这里笔者主要说说例证法,因为它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频率 最高也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例证法,简单说就是根据论证需要,从不同侧面举出一 些例子来阐释、证明观点。我们先来看一段例文:
海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艺术家面对大海的 时候,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并为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宝。 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海明威笔下的老人 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的搏斗,贝多芬聆听着现实和内心汹涌的海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 曲。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它们诞生于海,都源于艺术家从 大海中获得的灵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例证法一般的程序是:先简明扼要地 叙述事例,此环节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 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列举;若举了几个事例,还需要简单归纳, 即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后,找出共同点,进而扣合要证明的观点。
例证法运用得好与否,关键在于论点和论据能否很好地粘 连在一起。要粘连在一起,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叙述什么,分析什么,怎样与观点扣合。 很多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的观点加例子(或称油水分离)的现象,就是这三个问题 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寻找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共同要素。 找到了共同要素,叙述时就只涉及这些要素的内容,分析时就是点出叙述内容中的这些 要素,总结时,就是借这些要素将论据与观点连接起来。比如“勤奋出天才”这个观点,其 要素有三个:勤奋与否、勤奋的结果是否超越一般人、勤奋者原本状况。我们叙述、分析时, 只要扣住了这些要素,论说一定很成功。
看一个学生所写的《论勤奋》中的一段:
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 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他试验过了,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才取得了白炽灯的成功,成 为世人仰慕的发明大王。我国古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三十五岁时就读了古代医书八百多种, 单是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柜子,这些为他后来写出《本草纲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 以说,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奋的历史,绝少有靠投机取巧取胜的。
这一段基本上就是按我们的做法将材料与观点粘连在一起的。
例证法外、引用论证和比较论证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论证 方法。我们应尽量在议论文中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诗文名句、经典著作、科学常识、社会真 理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它的权威性可以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若我们选用的内容比较艰涩,则需要加以解说,在解说或评析时,我们 应将自己的倾向显现出来,从而有利于证明观点。另一个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比较论证,含对 比和类比两种。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从而推演出观点的方法。
此外,比喻论证和假言说理也是两种好方法。喻证法是用设 喻来论证论点,它往往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而假言说理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进行假设 性的分析,以此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言说理往往能使读者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实 质,从而使文章更深刻。
2.安排论证结构
(1)概说
议论文的结构,大而言之,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三大块构成,它们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提出问 题即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论述的话题,此部分要明确而简洁,不宜在这一部分就开始 论证,否则论得要生不熟,既与后面内容重复,又显得层次不清楚,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它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中间最好有 分论点。分论点应该从大的思路上来选定,不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缠。比如观点是“要 学会倾听”,就应该论述“倾听”的重要,“不倾听”的危害以及论说该怎样“倾听”。若 我们老是分析什么是倾听,或者倾听表现在哪些地方,那就价值不大。解决问题即在文章 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2)常见结构
除去文章的开头结尾外,文章的主体论证结构一般来说,有 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纬度列出几个分论点, 逐一论证。如果仅仅围绕一个纬度(比如“是什么”或“为什么”)写,那么大多采用并列 式结构,有时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结构文章。
2006 年四川卷(话题“问”)的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 要肯登攀》在提出问题——“成功为何不青睐我的人生港湾”后,通过“问名人”“问伟 人”“问英雄”三个部分来寻找生命的答案。再例如2006 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做真正 的自我》开篇以“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但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 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你满天星斗,但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做真正的 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你坚强的身躯,但挡不住你忠贞的信念,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总起全篇,后文主体内容中的三个板块——五斗诗魂、 零丁绝唱、水中离骚都是在同一个纬度(什么是做真正的自我)来平列地论述这一个话题, 文章显得清晰而又丰厚。
递进式是几个分论点是逐层递进的关系,递进型论证 不是在一个纬度上思考,它往往使文章的论述比较深刻。
2006 年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首 先从“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胡杨写起,写它“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 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然后以一句“人生亦如此”转入对人的 论述(这里是第一层转进)。紧接着文章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 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部分中,作 者主要通过写“屈原”
来论说观点。第二个分论点是:“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但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 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在这部分中,作者以“李白、陶渊明”为例 来阐述观点。最后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做第三个小 论点,用苏东坡做例。 全文层层深入,将观点论述得很清楚。
对照式就是常说的正反论证,这是考试作文最常见也是最容 易上手的一种结构方式。其基本方法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 结论,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论证充分。
高考满分作文《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在论述中先论述“因 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然后以“忠则 《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过渡,分别论述了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报答 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李密冒死上谏以报祖母养育之恩,这些属正面论证。此后,作者用“感 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 去后果不堪设想”转入反面论证,文章用马加爵来与诸葛亮、李密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可争 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3)拉出层次
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了论述深刻,行文丰厚,我们要考虑增 加文章的层次,论说中要在围绕话题、紧扣中心的基础上多转换。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拉出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有人曾说,要 问议论文怎么写,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论及了议论文的本质,因为 这实际就是议论文行文的基本思路。议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之间是因果关系。我们若能针对中 心论点问为什么,我们就知道如何去深入论证;我们若能针对分论点去问为什么,我们就容 易找寻到具体的论据,并能方便地找到论据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3.使用论证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简洁,较高的要求有深刻、犀利等。 具体说,论说要清晰,叙事要简洁,结论性的语言要鲜明。另外,为了辩证,我们要考虑语 言的严密,不要用一些绝对性的语言。当然,在论说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点示情感,那也是 很好的。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 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 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 点。
举例论证法——例举确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法——以阐述道理的方式来证明论.
比喻论证法——用浅近的并为人们熟识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论点.
对比论证法——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证
议论文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