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圣—颜子
颜回,即颜渊,多年来被尊为“复圣”—颜子。
颜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身居陋下,位居四科之首,德 配四圣之冠,孔子曾多次称赞他“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见其进,未见其止, 甚至许之为仁人”。历代统治者无不尊奉颜子,封赠有加。
颜子从来被称为“德行”之首,就是因为他道德品质高尚。
颜子政治志向就是修德爱民行仁政。他崇高的品德不是天生 的,而是艰苦努力修炼出来的。他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符合仁德的标准。他曾 对子贡说:“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反对 那种放松自己却严格要求别人的人。他主张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颜子行仁,也不是空文,而是见诸行动。孔子曾说过“仁” 这个至高无上的品德,一般人在身上只能存在一、两天,而颜子三月不违仁。他为什么能达 到这种程度呢?因为他的为人一方面行为合乎中道,不过火,也不是不及。另一方面,得到 一善,便马上巩固下来,使自己逐渐积善,致成德行之首。
颜子性格恬静,长于沉思,以德行出众著称于世。民间传说 颜子拾金不昧的故事,就能说明他品格的高尚。有一天,天刚放亮,颜子就回书院学习,忽 然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锭金子,金子上面贴着“天赐颜回”四 个字,尽管当时颜渊生活贫困,但他看着金子却随口吟道:“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 穷人”。吟罢,他随手将金锭抛在地上,拂袖而去。
颜子一生中,从不自我夸耀,遇事不去求强,特别是他那“不 迁怒,不贰过”的品德,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修养境界。“不迁怒”,是说他不因怒于甲, 而把怨恨之气发泄在乙身上。“不贰过”,是说不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本来颜子就安贫乐 道,不好发愤,再加上“不迁怒”、“不贰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谦和待人。
作为孔子最得意弟子的颜子,对孔子的道德、学问推崇备至。 他曾把孔子的学问题说作“仰之弥高,钻之弥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来由也已。”意思 是说,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我深入专研,越钻越觉得深。看看好 像在眼前,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的诱导人,他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 节来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前进都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智,好像有个高大的东西立在前 面,我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找不着路径啊!
这番对孔子的赞颂,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充分体现出 颜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佩和深厚的感情。颜子为了学得更多的东西,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 来对老师都十分敬重,跟随老师形影不离,颜子视孔子如父亲。
在古籍中,自颜子从学于孔子后,就很少有离开过孔子的记 载。
后人所说的亦步亦趋,说的就是颜子。颜子尊重老师,最主 要的是信奉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不是一味盲从,而是通过学习,掌握其精神,建立在对孔子 思想学说坚信不疑的自觉行动上。这充分体现了颜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佩和深厚的感情。两千 多年来,颜子一直被奉为尊师的楷模。
颜子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尊师重教的一生,也是实践 孔子学说的一生。可以说,孔子是提出以“仁政”、“礼治”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的儒家学说 的创始人,而颜子则是实践这一思想学说的最高典范。所以,后世也就把他当成了善良完人 的典型,仁德君子的象征。故有“尊孔慕颜,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之道,有用力处”之说。
后世为祭祀颜子,修建了颜庙。颜庙又称为复圣庙。庙南北 长243.7 米,东西向,南端宽104.5 米,北端宽87.5 米,占地35 亩。现存元、明、清建筑 100 余间,历代碑刻53 通。
颜子名扬万古,德行彪炳千秋,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弘扬和学习颜子精神,对于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