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中国人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事物的划分技巧,尤其是对 自己。这种划分技巧体现在各个方面:年龄、性别、工作、金钱、权力、文化层次 „„ 现在用年龄又给划分出了一个“九零后”。
本来“九零后”这个词是不带任何褒贬的,九零后与我们八 零后、七零后、建国后一起构筑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各个年龄层面。可是现在你上网看到的、 电视里见到的、报纸上看到的 „„ 几乎都是对九零后的负面报道。
在这些报道里,九零后感情自私、狭隘,性格乖张、叛逆。 网络上流行的在校学生群殴同学的小视频里讲的是他们,电视剧里演的那些不顾爹娘累不累 要这个那个的是他们,就连那些整天画个烟熏妆,头发弄得像被炸弹炸了似的“非主流”也 是他们。于是九零后成了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不思进取、甚至颓废堕落的代名词。
且不论这些东西从多少意义上真实地反映了九零后,我想起 了我们八零后的当年。如果我的记性还算好,“小皇帝”这个词就是专门为那时候的我们量 身定做的。当年 80 后刚刚开始成长的时候,这样的词汇满天飞。什么“小 皇帝”、“小太阳”、“小祖宗” „„ 我们的“建国后”父母对我们的 成长状况似乎颇不满意,但是无论他们怎样的不满意,社会怎样的对我们横加指责,我们仍 旧成了现在这个社会的生力军,预备队。
就像那些七零后、六零后一样,他们半青不熟地经历过文革, “伤痕”过自己,“愤怒”过别人,反思过社会,被那些“建国前”、“建国后”骂过,不 还是一样过来了么?现在社会的主流力量不还是他们么?
我看这些针对九零后的报道是真实的,但却又是片面的。一 个时代产生的诸多因素,会造就一个时代的人。就像改革开放造就了八零后、伤痕文学造就 了七零、六零后,文革造就了建国后一样。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后工业化的社会,同样会 造就一个九零后。而在若干年后,这些九零后也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中坚力量。长江后 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想,现在,至少是现在,我们还很难看清这些报道里有多 少杞人忧天的成分,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随着九零后的成长和即将步入社会,现在 社会对他们的广泛关注里多少带了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无论这个恨是重了,是轻了,是多 了,是少了,都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因为没有它,我们的民族就不能反思;没有它,我们 的国家就不能进步;没有它,以后的九零后、两千后就不能胜任复兴的重担。
但不管是我说九零后,还是你说九零后,亦或是他说九零后。 谁说,其实根本不重要。旧的过去,成为了历史,新的到来,担负着明天。不管你愿意不愿 意,不管你说不说,这个社会始终是在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