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考点提练作文序列化提升(4)文体(记叙文)

   201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提升练:作文序列化提升--会写规范的记叙文   

     会 写规 范的 记叙 文  ——  人事  悠 悠 情 萦 纡       

    阅卷老师是如  何就是否符合 

    记叙文文体要  求判分的 

      

    考场上写什么文体就应该像或者就是什么文体,这是最基本的  也是极重要的要求。一旦被阅卷老师判为文体不明,就如同跑题一样,得分极低。这是考场    “   高压线  ”   ,触不得。   

    记叙文是考场上考生写的主要文体之一。阅卷老师是如何判定  考生所写作文是否符合记叙文文体要求的?请看阅卷老师的阅卷手记: 

    (1)  我知道,这几年,考生受一些时文影响,在  文体上不够注意,把很多作文写成了  “   四不像    ”  。说它是记叙文吧,还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特别是一些  作文,前一部分是明显的记叙文,有情节、有人物、有细节,后半部分却夹杂了大段的议论。  这样的作文,得分一般在  35  分上下。 

    在学生常接触的刊物中,很多的文章就是前面一个故事,后面  几 段 议 论 和 抒 情 。 长期 受 这 样 的 熏陶 , 反 映 到 作文 中 , 就 出 现了 不 少    “  四不像  ”  作文。由此看来,  作文教学和平时写作,规范文体还是很重要的。 

    (2)  淡化文体,主要是指考试和阅卷要开放、灵  活,不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文体规范。而从今年的阅卷情况看,这方面考  生做得不尽如人     意。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开头引用或概括作  文材料,提出观点,中间记叙有关角色转换的一件事,结尾又来一番议论。从开头结尾看,  属于议论文;但从主体看,却又像记叙文,文体不伦不类。最后阅卷老师只能根据其语言功  底,给予三类文上下浮动的分数了事。 

       归 纳 一 下 两 位 阅 卷 老 师 的 手 记 , 不 难 发 现 ,    “  文体不明  ”  ,主要是记叙  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特征不明,典型表现在:  ①  前一部分  记叙,后一部分议论,两者平分秋色;  ②  议论文的头、记叙  文的身子和议论文的尾巴。一旦作文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样的文体不明是因为对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  记叙功能认识不清,关系处理不当。这里,谈谈记叙文中的议论问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把所叙事物本身包  含 的 深 刻 含 义 揭 示 出来 , 以 加 深 读者 的 理 解 。 如《 故 乡 》 中 的名 句 :    “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这些话议论精  辟,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它们没有论据、论点、论证,只寥寥数语,便把全文的要旨点     出来了。议论文中的议论,常常要列出论点,用论据来论证,有论证过程,要具备论  点、论证和论据三要素。 

    记叙文中插入必要的议论,是为了深化主题,是帮助读者认识  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作者生活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这种议论必须建立在叙述的基  础上,而不是凭空议论;并与记叙保持一致,不能叙议割裂。而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事  实作论据时,有必要进行叙述交待,但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  说理。 

    最后,要特别注意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  式一定要明确:  “  叙  ”  是    “  

 议  ”   的基础,    “   议   ”   是    “   叙   ”   的 深 化 ;    “   叙  ”   是文章的主体,    “  议  ”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其实   考场上写记叙文,可以光记叙、描写,不  要议论。迫不得已,来句议论,也只需点到为止,不要展开,不要因此削弱或扭曲记叙文的  文体特征。这样,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  “   四不像    ”  文了。 

     阅 卷 老 师 对 考 场 记 叙 文 打 分 的 切 分 层 级    (   以 满 分   60   分 为 例    )  : 

    (1)  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叙述表达基本过关、  主题基本突出、情节基本完整的记叙类文章,可以按  38  ~      42  分档次赋分。 

    (2)  凡在表达或主题或故事情节等某一个方面达  到较好级别的,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依次类推。凡在某个方面达到优秀级别的,或者构  思精巧,或者形象丰满,或者意境深远,或者很有个性,或者语言很见功力,可以按    53   分 向 上 赋 分 , 最 优 秀 的 可 以 达 到    60  分。 

    (3)  凡在  “  三基  本  ”  水准向下的文章,也应该依据其表达、主题、情节某一  个或几个方面属于较差的级别的,依次向下浮动。凡在某一个方面属于很差级别的,则应该  在  32  分向下浮动。凡语言表达、记叙能力在低幼层次的文章,  最高赋分也不能超过  25  分。 

    (4)  通篇记叙人事或编述故事,视为不着边际的  跑题文章处理,赋分在  14  分以下,如果无法判定,可提交组  长或专家组处理。 

    (5)  考虑到多数记叙文章故事情节简单、缺少内  涵,应将考察重点放在如下方面:有机智的构思,有生动的人物,有引人注目的    “  故事  ”  ,有比较浓郁的生  活 气 息 , 有 令 人 思 考 的   “   余 味    ”  。这样的优秀文章,可以从  53    分向上给分。 

      现场佳作 

    心  雨 

    2011  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是谁让我们难以记忆,又是谁让我们难以忘记?谁能笑着  让雨湿了心芽?能过去的当然过去,不能过去也仍然要过去,人总是在无奈中醒悟。    ——  题记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追寻着一丝光亮,他疲困地睁开了双眼。    “  孩子他爸!你可醒了!  ”    病床边的妻子激动地说。环顾四周都站满了人,但却仿佛没有他所要寻觅的东西,他着急地  追问:  “  孩子,孩  „„”“    孩子上学校了,多亏乡亲们帮忙啊!孩子他刚走。  ”  妻子打  断他的话回答道。听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无意中,他摸到了自己被单旁有一淌湿水,还残留  着   37  ℃  的余温。他咬紧唇边,因为男人不能  哭的思想,已在 他心里根 深蒂固。他 没有哭出声 ,只是泪水 太倔强,它    „„  它不听劝拦。 

      将历史翻回故事的扉页。 

    除夕夜,饭桌上摆了几道母亲的拿手菜,虽谈不上什么名贵佳  肴,却是父亲最喜欢的家庭小菜,与以往有别的是还多了一盘红烧肉,这顿年夜饭对于他们  来说,是何等的奢侈,踌躇满志的孩子,轻轻递上了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锦上添  花、双喜临门的事情,却让他喜忧参半。他点燃了一支烟,气氛一下子沉静了下来,那一夜,  家里弥漫着烟草味。 

      孩子   是懂事的孩子,自幼勤工俭学,努力学习,每年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  墙上写满三好学生的  “  壁纸  ”  ,  就是他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和安慰。 

    童年的他没有玩具,自制的风筝是他最好的玩伴。当秋风掀起  满地黄蝶时,风筝就载着他的梦想在天空翱翔,到黄昏时分,他知道家里需要帮忙,便扯断  线让风筝独自游玩,把他的故事讲给云儿听,自己便捡拾着路边的柴枝沿路小跑回家。   

    父亲是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依靠瘦小的身躯独自将整个家扛起。  凭着几亩玉米地还不足以维持孩子上学的费用,他晚上还坚持在外奔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  好,而逐年   增长的学费也压弯了他的腰。曾几何时,孩子提出不读书,而选  择外出打工来帮父亲分担重担。父亲一怒之下,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承诺就算倾尽家产,  也要供孩子上学。泪落湿衫的孩子明白父亲的决心后,承诺要好好读书,不再提退学的事。  那一次,父亲红着眼眶,脸上却挂着一丝笑意;那一次,孩   子的童年就此画  下了句点。 

    转眼已十几个春秋,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年轻力壮的少年。为了  照看好父亲的那几亩玉米地,他执意拿着哨棒守夜。 

    无奈流年似   水飞快,当年健壮的父亲也已憔悴  了容颜。为了凑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坚持每晚回来还得去看看庄稼的长势。 

    盈月高挂,月光静谧。守夜站岗的孩子听到了田地里传出一些  声响,随后见一个黑影窜入其中。为了父亲辛劳的成果不被窃取,他顾不上害怕,就拿起哨  棒紧跟在后面。在田地里,他躲在一处,数着脚步声越来越近,在一处转角对其当头一棒    „„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     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月光透过树梢撒在地上,鳞鳞散散的月光宛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  树上喊着:  “  不哭,不哭  „„” 

    赶赴医院的救护车哀嚎着将这场悲剧传送。一位劳碌半生的父  亲被强行进入休眠,一个后悔莫及的孩子彻夜未闭眼挽着父亲的手,十指相扣,向上帝苦苦    哀求,那一夜他泪撒床边  „„ 

    后记:  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不  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记  之间,让人被成长。 

    [  得分   点评  ]     这是一个不能轻易过去的故事,却又是人生中不能不过去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无  奈。文章开篇即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很好地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单  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而后文的故事更是一波三折。  能深刻地写出这样的人生的体验者,其生活底蕴之丰富,细节之真实,情节之巧妙,得文学  之真谛,非优秀者不能为。题记和后记的哲理,充满了生活体验,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生活化  文 学 化 作 文 , 具 有 浓 烈 的   “  

 小 说 味    ”  ,成为阅卷场标杆作文,理所当然。 

    

    如何写才能符  合记叙文文体要求 

      一、记叙文文体特征 

      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  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  以情感人。 

    1  .  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由若干具有时间延续、因果联系的事件构成。一种感情,凝聚着一个故事。感情的来由、  成因或认识内容,决不会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应以抽象的形式来作交代或说明,而是要付  诸 事 实 , 把 你 感 情   (   包 括 文 中 人 物 感 情    )  的来龙去脉写清写深。总之,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时间、  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阅卷者知道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抒发了什  么感情。 

    2   .   要有一     两个曲折   

      巧 意 营 造 出 文 章 的 曲 折   (   波 澜 起 伏    )  之美是记叙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抑扬  法。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  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美。二是突转法。指编写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  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  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三是悬念法。这是一种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  理的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    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四是误会法。社会生活充  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也有  因误会产生的。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  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3  .  要有一两处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或是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形态动作、面部表情,或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氛围的某个场面,  等等。如阿  Q   画押、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根指头等。作者对  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都包容在作品的细节里,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符合客观实际的  细节描写,会起到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烘托文章主题的作用。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   

      二、怎样写好记叙文 

    1.     要 体 现   “   记 叙    ”  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作时要注意把这  些要素交代清楚。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  或叙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2  .  要强化  “    背 景   ”   和   “   细 节    ”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如果这  样,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缺少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  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  “  背景  ”    就 是 呈 现 人 物 、 事 件的 舞 台 。 背 景, 就 是 我 们 平时 所 说 的 环 境。 强 化    “  背景  ”  设计,就是强化环  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对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作用。  同样,人物活动,情节的推进,也离不开细节。细节也叫  “    有 包 孕 的 片 刻   ”  (  

 莱 辛 语    )  ,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  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获得审美愉悦。如朱自清的《背影》中,  “    父亲  ”  为买橘子翻越月台的细节,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情  感有很大的作用。 

    3  .  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写人或记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  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和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让人感觉少    点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物或事件的典型意义,从这个角度说,缺乏典型意义的  人或事是没有写作的价值的。 

      此外,记叙文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主题:一是含蓄地表   达主题,将  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叙事、描写之中,让读者   通过叙事的倾向、景物的色  调、细节的特征等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明确地揭示主题,一般采用夹叙夹议之法,  在开头、中间   或结尾之处,直接点明作者的思想情感。 

      就具体文体来说,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开门见山地写出记的是哪一个人,这个人具备什  么本质特点。围绕中心,可以从几个侧面,选取几件典型的事来安排,以表现    “  这一个  ”  人的本质特点。  这几件典型的事也有所侧重,孰详孰略,孰先孰后,或欲扬先抑,或欲擒故纵,几件事通过  怎样的过渡来连接起来,均须根据主旨的需要来做恰当合理的安排。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写的是一件事, 一个有意 味的事件, 这一事件发 生的时间、 地点、经过    (  来龙去脉  )  ,事件的结局以  及它对于作者的意味和思想及情感的影响,都需要在这篇文章中交代清楚。尤其是事件发生  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引人入胜,就必须有大波大澜,有曲有折,那就要有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险象环生,扣人心弦,这样的文章,设悬念,构伏笔,欲扬先抑、欲擒  故纵等等,均须做巧妙、匠心的设置。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重点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  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作者行踪,或空间转换,有作者活动的叙述、交代,有景物细致的  刻画描写,有作者的感情抒发,或触景生情,或意在言外,孰先孰后,哪详哪略,何处抒情  何处议论,全可根据主旨表现的需要来做精心安排。 

    

    1  .根据以下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2011   年  1   月    16  日  ,  “  中  国农业   银行杯  CCTV2010  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